之前我提到过我对我们新的生物老师的学术能力有所质疑,但没有细说,这篇文章就来详细展开一下我对他的看法。
首先说在前面,本文创作的导火索是我上课时再看蒋的传记时被抓了,我承认我的错误,但我认为确实需要一些东西来帮助我度过课上无聊的题目。
首先是上课的时候,他喜欢让同学们做当堂的题目,然而这些题目有一些很简单,有一些比较难。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肯定有同学做的比较快,有的人做的比较慢,做得快的人往往就马上把答案喊出来了,而做的慢的人,甚至连反应时间都没有。他的这种讲课方式拖慢了讲课的进度。导致比别的班落后很多,于是他就开始霸占自习课的时间。我们班试过有一个星期上了10节生物课,就为了赶上别的班的进度。显然一些基础比较差的人是根本就反应不过来这种上课的方式的,对于有一些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但他总认为无论什么题都要动笔写,他就会指责只看不动笔的人。
我就十分不能理解,明明有一些完全的概念问题,他还要我们用笔写下来,又在另外一个方面拖慢了上课的节奏。
就在这个星期,评讲周测的时候,他说出了一句让我震惊的话,他说没有那么多问题。这句话的起因是我提出了一些关于分子杂交上面的问题,他总是喜欢说书上怎么说就怎么来,而且根本就不解释书上为什么是这样说的。
这就把学习变成了一个完全功利的东西,不为弄懂而为得分。人家衡水中学也不是这样来的。至少他们肯定会细心解读学生的疑问,不会简单的一句话就敷衍过去了。
导致现在我认为生物完全就是一门文科,甚至连文科都不如。把一些概念不加解释的生搬硬套在学生身上,肯定是违背了教育理念的,况且我们省并不是一个以生产学习机器出名的省份。在我的印象里,我们省的教育都是以素质教育为主。肯定不应该出现这种神奇的情况。
以上
高中生活手记——功利与学术
发布于 2019-10-31 1565 次阅读
Comments 5 条评论
不知道你当初下维基百科在教室里查资料是不是因为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呢?对知识的刨根问底固然很重要,但有一些时候我们是否也可以感性地思考一下,是不是老师觉得这样先记住的教学方法是更好,因为如果要更深入地解释就要引入更多我们没学过的知识。但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高考这种“功利”的方式进入到更好的大学,以前我们疑惑的问题是否能因为我们有更好的平台而迎刃而解呢?’
@Seiler 我觉得您可能搞错了什么东西,当一个问题被提出来的时候,老师就应该有义务去进行回答,而不是用“记住它”去敷衍了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单纯的记住它是肯定没有问题的,但作为一个学习的主体,我的问题被直接否定掉了,这只会让我觉得,自己被羞辱了。不妨做个比较,我记得有老师会回答超纲的知识,并且愿意讲给全班的人听,也有老师也愿意直接说自己不知道,从来就没有见过有哪个老师回去说“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记住它就可以了”。当我去翻看我高一的化学书的时候,我发现当时在没有确定选修学什么的情况下,我的课本记满了选修才要学的知识,很显然,这对于当时的我们就是超纲的,您会认为这对我们当时的学习有什么害处吗?如果您有认真阅读,您应该不难发现我并没有说高考功利,我不知道您为什么会认为我赞同他我就能考到好的大学,有些人就是喜欢钻研,喜欢去探究问题背后本质的真相,我想着绝对比死记硬背更加让人印象深刻。想当初老师说浓硫酸不能拆,有多少人记得?我说它的原理是浓硫酸几乎不电离,酸性很弱,甚至还有人说我在骗人的,您觉得他们当时是“理解”了还是“记住”了呢。亦或是您去问一下RNA在哪里被加工,有几个人答得出来?当时对答案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私底下提出了疑问,有多少人是因为他曾经说过的“背下来”而不敢去问的您知道吗?虽然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绝对有人会把他的话记在心里,认为生物是一门“背下来”的学科,而抹杀掉了自己的求知欲,谁能帮他们找回来?大学吗?我考了一个好大学我就能把求知的欲望找回来吗?还是说我考了一个不是很好的大学我这辈子就没有探寻真理的欲望了呢?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您觉得引入一些我们没有学过的知识会对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造成什么打击吗?单单引入一种新的酶的名称,或是某一些特例,会有什么问题吗?现在因为某些原因,还有人认为某些没有放射性的同位素是有放射性的。这些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您说引入没学过的知识,仅仅只是因为书上没有。但是这并不妨碍这是一个真理啊,连教育考试院,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那些老头都知道要以事实为准。最后,我可以明确的回答您,这样的老师我是第一见。
@lzusa 不想对线
@lzusa 我差不多就是这样搞知乎老哥的
@Seiler 话说你看得见邮件模板吗